近来,巨能建安公司11名基层支部书记撰写的党建文章,通过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层层编审后,再经《新重庆》《七一党建网》《国企党建论坛》等杂志媒体编辑们严格优选,陆续刊载于这些省市级重要党刊党报或官网上。据了解,这11名支部书记年龄结构差异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积累的党建工作经验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用文稿形式崭露媒体,得到广泛关注,不仅宣扬了笔者的实绩,也折射了众多编者背后的无私付出与责任担当!
编者的引领与感召
在巨能建安公司党群工作部的编者们看来,基层支部书记是基层最前沿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往往更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实际难题,他们积累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若不能通过媒介向外传递、共享、交流,是传承好企业党建,乃至企业文化与社会和行业好的做法的损失。
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引领和服务部门,为什么要挤出时间兼起一个个编者的角色?在他们看来, 11个支部书记在近期党课竞赛评比会上的课件,对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起到很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为此,从主抓党建工作的党委书记到部长副部长主动将每个课件分别加以提炼,逐一进行整理,形成可供参考、交流和学习借鉴的经验文稿和论文,向社会各级党建网站及刊物投送,以编者的角度让优质党建文化得以扩散交融和传承。
能够自发充当编者,并不是每一个在机关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都乐善好施。一个好的编者,尤其是甘当编者的领导,发挥好“把关人”和“领头羊”的作用,不仅能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关乎企业的形象建设和持续发展。
编者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与担当,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对表现一个编者的职业素养显得比较贴切。如今的各类新媒体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并且受众的修养迥异,一个字一句话的表达稍不留神,即使差之毫厘,也将谬以千里。舆论是把双刃剑,一言不合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相对于爬格子编稿子的人来说毫不夸张。作一个在企业宣传战线从事了两三年采编岗位工作的初生“牛犊”, 笔者在这方面的顿悟是极其深刻。
一次,一个同事打电话来说,一个地方政府官员不经意浏览到单位的官微信息,发现在一篇历史信息中表述工程项目所在地时,把地名误写成了谐音字,希望能更正。经过多方咨询,由于官微发布后的文图无法更正,后与那名官员沟通致歉,风波才得已平息。
十九大精神的宣传贯彻如火如荼,一次,笔者在整理编辑领导撰写的有关十九大精神“学思悟践”方面的理论文稿时,把文稿中引喻为“践”的一个词给省略了,投稿得到刊载后甚是惭愧,后经领导释惑,在该文中把“践”去掉就成了断头句,没有了“实干”就等于空谈。我恍然明白,由于自己政治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导致的失误,不仅是对受众不负责任,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没有金刚钻,哪能揽瓷器活。编者在知识和阅历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敏锐、细腻和发掘的眼光,更需要政治觉悟,如果一个编者的舆论导向发生了错误,受众又是一个极其广泛的人群,可想而知,将会酿成怎样的一场灾祸。以上些许例证,让我再次顿悟,责任和担当也是要编者具有丰富知识作为底气的。
编者的分量与影响
编者的方向永远与正能量同行,我特别敬重那些从事采编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老编们,他们在编者生涯中都具有仁义厚德之心。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稿获得受众的喜欢,不仅是对笔者辛勤耕耘的肯定,也是对编者无私奉献的褒奖。
一位从事多年采编工作的老编告诫我:帮助作者修改错讹错谬,只是编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感知执笔人作品的思想,才能以文字为基础作思想上的升华,编者只有不断拓展各领域知识,紧跟时代脉博领异标新,实事求是反映事物,传倡正义,并呈现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称其为一个好的编者。的确,如果媒体是载体,文稿是灵魂,那么编者就是传承美好的缔造者。
近日,在上级举办的最佳主题党日活动中,几十名党支部书记们通过党日活动,创新自己党建工作思维,积极进行课件设计、撰写、编辑,并上台演讲发布,无意中以一个编者的身份,向外界传递党建工作文化和信息,扩大了影响,起到一个编者在弘扬正能量文化中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的个例,很好诠释了人人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编者,站在媒介的前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让每个从事企业领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立身机关、立足服务当好编者,为基层的同志补充能量、加油鼓劲、扩大影响,有什么理由不多跻时间乐此编者呢!